「印度神童」阿南德驚呼:巨龍降生! 4大生肖已被選中,你們將免受一切苦難,好日子要來了

一、生肖龍:騰雲駕霧,財源廣進

龍,自古以來就是吉祥與權力的化身。 《易經》有云:「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。」2025年,生肖龍的人彷彿得到了上天的眷顧,事業運勢如日中天,無論是職場晉升還是創業發展,都將遇到前所未有的良機。財運方面,更是如同龍騰四海,不僅正財穩定,偏財亦有不俗表現,投資理財往往能獲得意外之喜。生肖龍的朋友,只需保持謙遜與努力,定能在這一年裡實現財富的快速增長。

二、生肖牛:勤勉耕耘,收穫滿滿

「老牛亦知時光貴,不待揚鞭自奮蹄。」生肖牛的人以勤奮著稱,他們的堅韌與毅力,在2025年將得到應有的回報。這一年,牛兒們在職場上將遇到貴人相助,項目推進順利,業績顯著提升,晉升機會接踵而至。財運上,雖然起初可能看似平淡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將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,尤其是下半年,有望獲得一筆不小的意外之財。正如《詩經》所言::「敦彼行葦,牛羊勿踐履。」生肖牛的人只需堅持自己的道路,勤勉前行,財富與幸福自會悄然而至。

三、生肖猴:機智靈活,財源滾滾

「猴精猴精,靈活變通。」生肖猴的人以其聰明才智和敏捷的反應能力,在2025年將大放異彩。這一年,他們不僅在職場上能夠快速捕捉商機,創新思維也為他們開闢了新的財富之路。無論是自主創業或與人合作,都能取得不俗的成績。財運方面,生肖猴的人將迎來一波又一波的財富浪潮,只要敢於嘗試,勇於挑戰,就能實現財富的快速成長。對生肖猴的人來說,2025年正是這樣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年份。

四、生肖豬:福星高照,財運亨通

生肖豬的人以其憨厚善良的性格,在2025年將收穫滿滿的福氣與財運。這一年,他們不僅家庭和睦,事業上也將迎來新的轉捩點,無論是轉行還是升職,都能得到貴人的鼎力相助。財運上,生肖豬的人將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好運,無論是正財還是偏財,都將有不錯的表現。正如民間俗語所說:「豬拱財門,富貴盈門。」生肖豬的朋友,只需保持樂觀的心態,享受生活的樂趣,財富與幸福自然會不請自來。

綜上所述,2025年對這四大生肖而言,是充滿機會與挑戰的一年。然而,無論運勢如何變化,我們都應銘記:「天道酬勤,地道酬善,人道酬誠。」只有透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與真誠待人,才能真正把握住生活中的每一個機會,實現人生的價值與夢想。願每位讀者都能在新的一年裡,運勢上升,財運增漲,迎來屬於自己的「暴富」時刻!

 

碩士畢業!獨生子「吃完最後一頓早餐」從頂樓躍下,「一摸口袋」父母後悔大哭!

「今生不再相欠,來生不要再見…」這是一名年輕人離去前留給父母的最後一句話…

根據《良醫健康網》的報導,作家大師兄多年來在火葬場擔任接體員,經常在網路上分享有關殯葬業工作的內幕故事。他分享了一個案例,當時他被派往案發現場,一名年輕人躺在一樓的店面前,已經沒有生命了。在執行任務的時候,鑑識人員突然對師兄說道:「可以幫我翻一下他的口袋嗎?」於是大師兄對亡者說聲抱歉,然後在亡者的口袋裡發現了一些撕碎的紙片和一張紙條,上面寫著:「今生不再相欠,來生不要再見,給你們2個自私的王八蛋!」

然而,他們將紙條交給亡者家屬時,對方的母親徹底崩潰了,抱著頭不停地哭喊著:「對不起!我是為你好!為什麼叫我王八蛋?你快起來呀!」隔天的屍檢中,只有對方的父親出現,對方的父親請求能夠與已故的獨生子慢慢交談,他顫抖的雙手放在冰冷的屍體上,輕聲地道出了抱歉,最終聲嘶力竭地喊著:「對不起!」

大師兄後來才知道,原來亡者生長在一個相當不錯的家庭,父母雙方工作都還不錯,住在豪華住宅區,努力培養兒子,希望他能取得成功。 然而,兒子雖然艱難地完成了研究生學業學業,卻找不到父母滿意的工作。不幸的是,不是他找不到工作,而是他找不到父母認可的工作。

據了解,他曾找到一個連鎖超市的主管職位,但被父母拒絕:「我好不容易養你那麼大,你去當店員?」他還找到了一個園區的工作,父母說:「我好不容易養你到那麼大,你去當工人?」隨著時間的流逝,他逐漸把自己封閉起來,不願意外出,然而父母卻責備他不去外面找工作。

直到某天早上,他吃完最後一頓早餐,將自己的碩士畢業證書撕碎,放進口袋後離世了。口袋裡還留著一張紙條,上面寫著:「今生不再相欠,來生不要再見,給你們兩個自私的王八蛋!」等驗屍完成後,年輕人的母親也趕了過來,父母一起鼓起勇氣,對兒子說了最後一句話:「對不起。」

父母對孩子都懷有極高的期望,雖然初衷是為了對孩子的好,但有時用錯方法,卻可能引發無法挽回的遺憾……

異國戀丹麥男友去世!35歲女「仍為他產遺腹子」紮根丹麥養公婆,4年後現狀看呆網友

一位年輕的.中.國.姑娘為意外去世的外國男友生下遺腹子,還為了男友的父母定居在國外,甚至寧愿守寡也不愿再嫁。這種劇情大概電視劇裡都沒有吧?但這麼離奇且感人的故事就出現在現實中。

故事中的.中.國.姑娘叫迷歌,她本是一個不婚主義者,卻在一次跳傘中認識了小5歲的丹麥小伙史蒂芬,之後就被小伙癡情狂追。後來她感動於史蒂芬的赤誠,接受了他的感情,同居不久她便珠胎暗結。

不料,就在迷歌和男友準備談婚論嫁時,天降厄運——史蒂芬在跳傘中出事,但迷歌並沒有打掉胎兒,「及時止損」,而是跟隨男友的父母一起到丹麥參加男友的葬禮。並在異國他鄉產子,還為了公婆定居丹麥。

可是,兒子入丹麥國籍時出現了麻煩,她不得不三番兩次走上國際法庭。處理好兒子的國籍問題後,婆婆送她一個大莊園,還有意撮合她易嫁給小叔子。

迷歌和兒子後來在丹麥生活得怎麼樣?她是一直單身還是改嫁了?今天的就帶大家了解曲折而感人的跨國情緣。

(迷歌與史蒂芬)

其實,迷歌原來是個不婚主義者,對異性並不感興趣。她之所以不奢求愛情和婚姻,與她的成長環境有關。

迷歌的父母本是高中同學,但是媽媽出身農村,而爸爸是城市人,至於婚後媽媽一直不受奶奶待見。加上奶奶重男輕女,當生下迷歌後,她就嫌棄迷歌的媽媽沒給她兒子生下男丁,延續香火,婆媳矛盾頻繁發生。後來迷歌的媽媽實在受氣受夠了,就丟下迷歌,憤然離開了前婆家。

迷歌的媽媽後來又改嫁了,但是誤嫁了一個渣男。離婚很多年以後,又嫁給現在的丈夫,因為從媽媽的身上她沒看到女人在婚姻裡幸福的模樣,所以成年後的迷歌就下定決心:獨自瀟灑過一生,不走入婚姻的墳墓。

不得不說這東北姑娘的意志還挺堅定,一直長到35歲都沒找對象。

而且她熱衷於極限運動和旅行,整天像只雄鷹一樣到處翱翔,去過很多個國家。

(史蒂芬比迷歌小5歲)

但是在2019年,她在泰國旅行中認識了一個丹麥小伙,從此命運的軌跡發生了很大的轉變。沒錯,這個小伙就是史蒂芬。

當時的史蒂芬30歲,比迷歌小5歲。他身高193Acm,體格強壯,一雙藍色的眼睛深邃迷人。他是一名工程師,曾經在上海一家醫藥企業做項目主管,碰巧他和迷歌都在泰國旅行,都酷愛跳傘之類的極限運動,就這樣兩個本來毫不相干的人相遇了。

迷歌身上爽朗奔放的氣息吸引了史蒂芬,當然迷歌的相貌身材也同樣讓他動心。於是他對迷歌展開了火辣的追求。

(史蒂芬生前照片)

但是一直堅持不婚主義的迷歌對他的追求無動於衷。

再說他又是個外國人,自己那點粗淺的英語水平跟他溝通都成問題呀!

可對於迷歌的冷淡,史蒂芬沒有氣餒。他像哥們兒一樣和她相處:她高興時就陪她一起到處瘋,她情緒低落時,他就陪她一起喝酒,細心照料。

就這樣,史蒂芬漸漸要叩開迷歌的心門。迷歌擔心自己要淪陷,就刪除了史蒂芬的聯系方式,然後避而遠之。

可令迷歌想不到的是,這個丹麥小伙居然是一根筋。發現她跑了,就想方設法地到處找她,找到後居然像個孩子一樣哭得稀裡嘩啦。

(相愛中的兩人)

迷歌雖然像個男生一樣性格豪放,但畢竟是女人,看到這個丹麥小伙對自己如此眷戀,就心軟了。何況丹麥是出了名的發達國家,而且史蒂芬無論才華相貌,條件還是很優秀的,於是就答應他可以嘗試著跟他交往。

他們在旅行的過程中,感情逐漸升溫。迷歌發現史蒂芬雖然比自己年齡小,但是他很會照顧人。

當遇到麻煩事的時候,他也情緒穩定,不會急躁動怒,而是從容地解決問題。這讓迷歌覺得,他完全可以作為自己後半生的依靠。

2019年年底,迷歌發現自己懷孕了。她很珍惜這個孩子,因為她都35歲了,算是高齡產婦,更何況這個孩子也是愛情的結晶。史蒂芬得知後欣喜若狂,連忙求婚。然後兩人就去見了彼此的家人。

(史蒂芬是迷歌沒正式結婚的老公)

迷歌的媽媽是個很開明的人,對於女兒的任何決定她都支持,而史蒂芬的父母也很好相處。於是兩人就計劃著到最初相識的泰國拍婚紗照,然後走入婚姻的殿堂。

這時的迷歌已懷孕兩個月,正是妊娠反應強烈的時段,所以到泰國後,她每天在酒店懶躺,哪兒都不想去。

2020年2月1日早上,史蒂芬一個人出去玩跳傘,臨行前交待迷歌,他只玩兩個小時就回來。不料,這看似平常的告別卻成永別。

兩個小時後,史蒂芬沒有回來,迷歌卻突然接到基地朋友的電話,說史蒂芬受了嚴重的傷,目前在等救護車,讓她有個心理準備,等到了醫院給她發定位。

(迷歌和一歲時的兒子)

這消息猶如晴天霹靂,讓迷歌驚痛萬分。在焦慮不安中終於等到朋友發來了醫院的位置,可她匆匆趕到時,史蒂芬已沒了氣息。原來,當時匆匆趕來的救護車上沒有醫生,沒有藥,只有一個司機。司機不想擔責任,又聯繫了另外一輛救護車,這就延誤了搶救的時間。

而且史蒂芬出事的現場沒有遮蔭設備,沒有急救止血的藥物,只有基地人員做簡單的心臟復蘇。加上當時是三十八九度的高溫天氣,這些都導致史蒂芬加速死亡。

這樣殘酷的現實讓迷歌難以接受,他緊緊拽著醫生的胳膊哀求:「他才30歲呀,救救他,他還有個孩子,他不能死!」

可醫生卻搖了搖頭,嘆著氣離開了。迷歌絕望地撲倒在史蒂芬的遺體上,涕淚橫流,絕望哭喊:「你起來呀,你跟我回家,我和孩子不能沒有你。」哭著哭著,她眼前一黑,昏厥過去。

(迷歌的婆婆和兒子)

迷歌在渾渾噩噩中熬到了第二天,史蒂芬的父母趕來了。他們辦理了所有的手續,要帶著兒子和迷歌一起回丹麥。但迷歌認為史蒂芬的死亡是泰國的這家醫院救治不及時導致,要讓他們負責。

可史蒂芬的父母卻說:「我們無論做什麼他都回不來了。再說我們不是當地人,不熟悉這裡的法律,這個官司我們打不贏的。」

跳傘基地的人也找到他們,想給他們一些賠償,但史蒂芬的父母也拒絕了。他們說:「我們不會花我兒子用命換來的錢,」

迷歌沒辦法,只好跟著公婆一起回到丹麥,安排未婚夫的後事。

他們只開了一場追悼會,就趕上疫情大爆發了。迷歌就這樣被滯留在了丹麥。

(孕期的迷歌和婆家人)

其實當時迷歌才懷孕兩個月,做人流還來得及。但她從未有過這個想法,因為她深愛著史蒂芬,想為他留下這條血脈。況且她本來就對婚姻沒有興趣,沒打算以後再嫁,而這個孩子就是自己精神的寄托,後半生的希望。

雖然和公婆共同生活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,但公婆從來沒給過她臉色,沒有責怨過她一句。盡管他們失去了摯愛的兒子,內心痛苦無比,卻仍然鼓勵和安慰迷歌,讓她不至於一直沉迷於悲痛之中。

當丹麥機場對外開放的時候,迷歌的肚子已經很大了,不允許上飛機。所以,她決定在丹麥生孩子。本來丹麥人生孩子是免費的,但是當時迷歌和史蒂芬並未結婚,所以只能自費。

(待產前的迷歌)

2020年9月18日,迷歌順產生下了一個八斤二兩的男嬰,她給兒子起名叫小曲奇。婆婆在醫院悉心照料她,還按.中.國.人的習慣給她坐月子。

考慮到孩子以後萬一生病了,沒有丹麥人的身份,沒辦法就醫,於是他們計劃著為孩子入丹麥國籍。可是根據國際法,丹麥是不接受未婚生的孩子繼承他爸的國籍。尤其是小曲奇長得完全是個東方人的面孔,沒有太明顯的混血痕跡,人家也不相信。後來他們做了兩次DNA鑒定,但是沒有用。

於是迷歌在生完孩子不久就走上了丹麥的國際法庭,努力為兒子爭取國籍而奔波。歷時一年半,她終於勝訴了,兒子名正言順地拿到了身份,但是在這一過程中,迷歌也是受盡煎熬。

因為打官司四處奔波,疫情期她和孩子都感染了病毒,但堅強的迷歌仍然挺過來了。

(迷歌的公公和兒子)

不知不覺中小曲奇3歲了,當迷歌聽到.中.國.關口開放的消息,她驚喜地哭了,但同時也陷入了糾結。自己到底要不要回.中.國.?在丹麥生活4年,她已經習慣了丹麥慢節奏的生活。

如果帶著兒子回到.中.國.,對於競爭激烈的職場,已經39歲的她還能卷得動嗎?如何給兒子一個更好的未來?

作為一個單親媽媽,她的首要任務是讓兒子過上自由快樂的生活,只有丹麥才適合小曲奇。

更何況,小曲奇和爺爺奶奶祖孫情深厚,如果自己強行帶著孩子回去,兩位老人該多麼失落,多麼傷心啊!她不忍心讓兩位老人在失去兒子後,再次承受與孫子的離別。深思熟慮後,迷歌決定和兒子定居丹麥。

(迷歌把東北菜端上了丹麥人的飯桌)

後來她就用影片記錄自己在丹麥的生活,兒子、公婆、鄰居、好友都是她影片中的人物。

她鏡頭下的丹麥田園風光,像童話故事一樣美麗,讓刷到影片的網友都心馳神往。而丹麥人充滿松弛感的慵懶生活,更是讓大家羨慕不已。很快她便積累了很多粉絲。

她的婆婆還送給她一個500平的小院,還有一棟房子,讓她隨心所欲地打造自己的田園生活。後來她把這裡打造成了充滿東北風味的農家樂。

她把院子改造成菜園,自己種菜、養鵝。還請人在院子裡砌了一個東北大鍋台。平日裡她會帶著公婆到林子裡采蘑菇、挖野菜,還會跟好友們到河裡去摸蝦,然後用純天然的食材做成各種東北菜。公婆和親友們品嘗後,個個贊嘆不已,而這些影片也得到了網友們的喜愛。

(公婆和親友吃著迷歌做的東北菜贊嘆不已)

迷歌不僅讓公婆迷上了.中.國.的東北菜,還帶著他們到.中.國.旅行,體驗更多的當地文化。其中有一條丹麥公婆在.中.國.的影片播放量甚至達到了3億。

迷歌的媽媽也會時常到丹麥看望他們,中西文化碰撞,既搞笑又溫馨。

雖然迷歌總共發的影片並不多,但她目前已經擁有了210萬粉絲。

隨著知名度的提升,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好奇:她的影片中為何出現的家人只有公婆和兒子,沒見老公?迷歌這才專門做了一個長達6分鐘的影片,講述了她和史蒂芬相識相愛、生死別離以及來到丹麥後的全部過程。

(迷歌和公婆、媽媽、繼父、兒子)

網們在感動之餘,無不為迷歌的堅韌和樂觀而敬佩。尤其是迷歌今年的一期上墳影片,更是讓網友們熱淚盈眶。

今年的2月1日,是史蒂芬去世5年的祭日。這天他們一家人帶著鮮花來到了史蒂芬的墓園,已經4歲半的小曲奇接過奶奶手中的鮮花,擺放到爸爸的墓碑上。雖然亡夫已離開5年,但看到他的墓碑,迷歌仍然止不住淚如雨下。

迷歌的媽媽更是感慨萬千,她撫摸著墓碑,忍不住喃喃道:「史蒂芬,你要是還在的話,你們一家是多麼幸福啊!你可知道你不在了,艾米麗(迷歌的英文名)做了多少難?但是艾米麗很勇敢,她把你們的兒子照顧得很好。」

(小曲奇到爸爸墓前送花)

也許有人會認為,迷歌和兒子是靠公婆的財力生活。其實不然,如今的迷歌已經是很有名氣的大網紅了,除了影片直播的流量,她還在帶貨,收入非常高。假如她當初選擇帶孩子回.中.國.職場,生活未必如意。

所以說,迷歌是明智的,更是善良的。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有個更好的生長環境,為了公婆晚年能過得快樂。

雖然在影片中,迷歌也提到婆婆想讓她易嫁給史蒂芬的弟弟,但迷歌並未因此事和婆家人發生矛盾。其實小叔子接納哥哥遺孀,替哥哥照顧遺腹子,本是讓大眾能接受且支持的事,但迷歌失去愛人以後,心中再無波瀾。更何況她以前本來就對婚姻沒有興趣,現在選擇終身不嫁也是情理之中。

(現在的迷歌和兒子)

現在的迷歌,在丹麥每天的生活都精彩紛呈。影片中的她渾身都散發著成熟女人優雅而自信的光芒。

不得不說,她是個很了不起的女人。

雖然她在剛懷孕就失去丈夫,但她沒有長期沉淪在悲痛抑郁的情緒中,而是用強大的內心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。現在不僅事業做得風生水起,還營造了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,過著很多人都向往的愜意生活。

98歲阿嬤走了!正猶豫處理後事「鄰居全跑上門」…衝去「翻開神明桌」全家傻住

現代人對生命議題的態度越來越開放,不再避而不談。最近有一位網友分享,他的爸爸非常開明,早早就交代好身後事,表示自己過世後希望骨灰直接裝在一個「醃鳳利豆醬」的罈子裡,不必花大錢購買塔位,隨意放在廚房的角落就行,讓他的子女們聽了都不禁啞口無言。

沒想到這則貼文爆紅後,竟然引來另一位網友回應,說他的98歲外婆早在20年前就開始準備自己的身後事,讓所有看到的人都驚呼:「這也太厲害了吧!」

根據《Oops!新鮮事》報導,一位網友在PTT上分享,外婆不幸辭世,享年98歲。作為晚輩,在決定放棄急救後,他們立即回到老家準備後事。

然而,一踏進家門,他們驚訝地發現,不僅是親友和葬儀社已經抵達,連附近的鄰居也紛紛到場。原來,外婆早在生前就已經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後事,並且透過左鄰右舍幫忙傳達通知。

只見住在老家對面的阿伯扛著一個皮箱來,這皮箱是外婆70歲那年寄放在他那裡的,裡面裝滿了「衣物和老人的嫁妝」;隔壁的阿婆則拿出一張收據,對原PO說:「骨灰罈早在2002年就買好了。」

至於塔位,外婆在75歲時就已經親自選定,還與道場的師父約好,每年提醒一次。更令人驚嘆的是,連「訃文」都已經準備妥當,由擔任教師的大舅擬稿,然後交給開印刷廠的二舅負責印刷。

原PO接著表示,外婆生前曾明確交代,不要儀隊、不要哭母、不准請外面的道士、不需外人司儀,也不必特別燒紙。結果,家人在準備喪禮時,只能看著葬儀社提供的清單,一項項劃掉,「整場喪禮準備洋溢著微妙的氣氛」。

最終,家人只讓葬儀社準備了一口棺木、一輛靈車和一座遮雨棚,總費用不到6萬元,因為外婆還特地開了一個專戶,存了20萬作為「喪葬費用」

 

看到這裡,網友們紛紛驚訝得合不攏嘴,留言表示:「外婆的觀念真是超前衛,準備得太周到了」、「真是嘆為觀止,通常老人家都很忌諱這些事情」、「這樣的安排真是太棒了!」

「自己的後事自己辦,真是佩服」、「黑白無常大概覺得她準備得太周全了,所以一直沒來找她XD」、「鄰居也太可靠了吧,竟然保管行李長達20年」、「外婆心思如此縝密,懂得分散存放來降低風險,難怪能夠長壽到98歲」。

 

「胰腺有癌」吃飯知道!飯後有「這4個表現」是癌王來臨信號 別以為只是腸胃不舒服

胰腺癌,過去對這個病了解的人可能不多,但這些年,它也漸漸開始刷起了「存在感」。

還有很多名人,也是因為胰腺癌去世的,像原蘋果公司CEO史蒂夫·喬布斯,還有世界知名男高音歌手帕瓦羅蒂、飾演《人鬼情未了》男主的好萊塢影星帕特里克、香港知名影星羅慧娟等等。

為什麼胰腺癌,被稱為「癌中之王」?

胰腺癌素有「癌王」之稱,一大原因是它難以發現,往往發現時已經晚期了。

為什麼呢?這還得從胰腺的位置講起。

可能很多朋友還搞不清胰腺的位置在哪,它在我們的胃和脊柱中間,處於腹部深處,位置較深,所以,常規體檢做的超音波是沒辦法發現胰腺癌的。

至於增強超音波,確實可以發現胰腺癌,但這並沒有納入常規體檢中。

由於它跟胃的位置太接近了,早期出現症狀時,很多人就當胃不舒服忽視了。

等到出現黃疸、嚴重的消化不良、腹瀉、體重下降才去看病,已經太遲了。

胰腺癌的另一個致命特徵,是它的治療過程複雜,且惡性程度高,即使手術切除,五年生存率只有3%~5%。

所以,早診早治,才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。

身體有4個表現當心胰腺癌找上門

早期胰腺癌症狀往往被當成胃病治療,導致延誤最佳治療的時間。

給大家提個醒:一旦飯後出現以下4種異常,不要想當然覺得只是腸胃不舒服,也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!

1經常性的消化不良

胰腺的作用,主要是分泌消化酶到腸胃,促進食物分解吸收。

要是出現經常性的消化不良,去醫院做了檢查,排除是胃腸的問題,這時就要格外留意是胰腺有什麼毛病。

2腹痛

癌腫發生在胰頭部,早期不一定有腹痛,如果發生在胰體、胰尾部,就會出現腹痛。

雖說都是腹痛,但胰腺癌的痛跟胃病的痛,其實是有區別的:

一是定位不大清楚,說不準究竟痛在哪個部位,多為持續型鈍痛、絞痛或刀割樣痛,程度劇烈,向腰背部呈帶狀放射。

二是平臥時疼痛加重,在彎腰、坐、立或走動時疼痛反而減輕。

三是腹痛跟飲食無關,胃腸道疼痛則多為絞痛,多為一陣一陣地疼,同時可感到腸子「咕嚕咕嚕」地運動。

3腹瀉

腹瀉也是胰腺癌前期的常見症狀。

當胰腺出了問題時,澱粉、脂肪酶無法正常分泌,吃進去的澱粉和脂肪就不能被順利分解,於是容易導致腹瀉。

另外,還有一個徵兆與飯後無關,但這裡也順便提一下:

4迅速消瘦

大多數胰腺癌患者很快出現消瘦。

消瘦得快除了癌腫的消耗外,還有以下原因:進食少;

胰液分泌不足影響了食物的消化吸收;胰島素分泌不足而發生了繼發性糖尿病。

其實,只要生活中多留個心眼,出現「不舒服」的時候及時就醫檢查,還是有機會將胰腺癌扼殺在萌芽狀態的。

做好3件小事,遠離「癌王」

其實,對付胰腺癌這樣的疾病,預防的意義重過治療,中醫講「上醫治未病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
日常生活中,建議大家都做到以下幾點,遠離「癌王」。

1、飲食方面,注意「三不要」:

不要吃太多高糖、高脂和油炸的食品;

不要暴飲暴食;

不要嗜煙嗜酒。

2、加強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,避免超重和肥胖,保持良好情緒。

3、積極預防與治療與胰腺癌相關的疾病,如慢性胰腺炎、膽囊炎、膽囊結石、糖尿病等。另外,提倡所有人群定期進行體格檢查。

苗栗墨龍太子太兇?降駕突然「狠甩女信徒巴掌」還被推到旁邊 專家一看愣了「恐觸發天條」網友罵翻了

廟會中神明降駕與乩童起乩,一直是民間信仰的重要儀式,對其真偽也長期存在不同看法,常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討論話題。然而,苗栗頭份的太玄宮,一名乩童在儀式前夕,竟當眾狠甩身旁一名女子耳光,這一幕被在場民眾拍下並傳上網,引發熱議。不少網友對此行為感到震驚與憤怒,紛紛要求廟方及當事人給予清楚交代,輿論一時沸騰。

圖片來源:Willian chen YouTube

根據《ETtoday新聞雲》報導,當時現場氣氛莊嚴,一名乩童滿臉塗著炭墨,正站在馬路中央靜待「墨龍中壇元帥」降駕。他身前一名男子緊緊按住他的頭部,似乎是在協助穩定情緒、防止失控,四周則圍繞著多位穿著宮廟制服的信眾,屏息以待神明的降臨。

就在這時,乩童突然右手猛力一揮,重重地朝一名站在一旁的短髮女子臉上打了一巴掌,清脆聲響在場中回盪,女子被打得踉蹌後退,身體轉了大半圈。

圖片來源:Willian chen YouTube

事發後,那名短髮女子痛苦低頭,不斷揉著雙眼,顯見傷勢不輕。然而,周遭的人卻彷彿毫無察覺,仍照常進行穿戴法器與接神儀式。就在此時,一位在場的老伯看不下去,主動上前關心她的狀況。

而整段過程已被信眾用手機錄下,隨後被上傳至臉書社團「爆料公社」,迅速引起關注與譁然。許多網友對乩童的行為感到憤怒,紛紛湧入廟方粉專留言抨擊:「我一直以為神明是慈悲的,怎麼這位乩身會動手?」「被打的小姐都沒有人安慰,是大家已經習慣這樣的場面了嗎?」「無論神通多高,打人就是錯的」「問事請戴好安全帽,太誇張了!」

圖片來源:苗栗頭份太玄宮 臉書

事件曝光後,有人將影片與情況轉交媒體,希望能為受害女子討回公道,輿論也迅速延燒,引發社會高度關注。不過,根據《ETtoday新聞雲》記者表示,事後曾致電太玄宮求證,但廟方並未接聽電話,目前也未在遭到大量負評的官方粉專上對事件作出任何回應或說明。至於乩童動手的真正原因與詳細經過,至今仍是個謎。

針對這起爭議,民俗專家廖大乙也發表看法。他強調,能夠成為神明、坐上供桌接受香火者,必定是心存忠孝仁愛、信義和平的正義之神,絕不可能當眾對女子施以暴力,「這是怒犯天條!」。

他進一步指出,雖然現今許多黑道、地下錢莊甚至八大行業從業者也會供奉關公以示尊敬,但關公並不會因此懲罰他們。反觀此次事件,女子並未有任何挑釁或不敬行為,他質疑:「她是盜賣國土、還是販賣人類?有什麼大錯要被當眾侮辱?」這樣的行徑不僅觸犯《刑法》,更是對崇尚德行與正道的天界神明極大的褻瀆。

圖片來源:ETtoday新聞雲

他語重心長地表示,神明降駕附體,是為了感化信眾、勸人向善,絕非為了滿足個人情緒或報復心理。「那位乩身可能是中邪卡陰、不然就是假借神明附體,行施暴抱怨之心,看你不爽,就利用神明來打你!否則真的不至于如此!」他強調,連民俗專家都不願為加害者護航,更突顯此事在宗教信仰中是完全無法被接受的。

無論神明降駕真偽與否,動手打人絕對不應被容忍。希望廟方儘快出面說明真相,向受害女子道歉,還她一個公道,也平息社會大眾的不滿與質疑。

睡覺時有這現象出現, 說明血栓已經成形, 離中風心梗只有一步之差

血栓,通俗地講就是”血塊”,它像一個個的塞子,堵塞住身體各部位的血管通道,導致相關臟器血供不足,研究表明,因血栓性疾病而死亡的人數佔世界總死亡人數的 51%,如何發現血栓的早期症狀,尤為重要。

IFrame

2個信號提醒你被血栓”拴”住

1、睡覺的時候流口水

當你家裡的老人在睡覺的時候經常流口水,而且很奇怪的是總是往一側流,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提高警惕了,可能是心腦血栓的風險。這是因為腦血栓會導致咽腔局部肌肉功能出現了不協調,導致流口水的現象。

IFrame

2、皮膚發紅

如果我們經常出現皮膚發紅的現象,皮膚的一些擦傷或者是雨雪,經常是一個血濃塊的類型,那麼這時一定要多加註意了,這是一些危險的信號,表明身體藏有血栓,這時應該到醫院進行及時的檢查,將病情制止。

血栓是指血管中流動的血液形成有特殊結構的血塊。在心臟血管中形成血栓,將導致心肌梗塞的發生,在腦血管中形成血栓,將導致腦梗塞(中風)的發生。

但在心腦血栓病發病前,血栓的形成經歷漫長的極其複雜的由量變到質變的物化演變過程。而隱性血栓是導致中風、心梗發作的最直接危險因素。

防血栓,牢記這5點

1. 積極運動

適量的運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,減少血栓的組成。倡議每週停止3-5次、每次30分鐘左右的有氧運動,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騎車等。如果工作久坐,應該多站起來走動、伸展身體,防止長時間堅持同一姿態。

2. 合理飲食

合理的飲食能確保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攝入,同時也能協助預防血栓。應留意控制脂肪、鹽分和糖的攝入,增加蔬菜、水果和全穀類食物的攝取。

3. 放鬆心情

長時間的肉體慌張、焦慮和壓力會使得機體內分泌失調,影響血液循環。應該放鬆心情,多停止一些愉悅的活動,如聽音樂、閱讀等。此外,睡眠品質也很重要,應該堅持充足的睡眠。

4. 戒菸限酒

菸草中的化學物質會影響血管壁,並促進血小板凝聚,是血栓構成的風險要素。因而,戒菸是預防血栓的重要措施。同時,過量飲酒也會招致血液黏稠度增加,容易構成血栓。

5. 定期檢查

定期檢查能夠及早發現體內的異常狀況,有助於預防和治療血栓。特別是關於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疾病患者,應定期停止身體檢查並承受醫師的指導和治療。

綜上所述,預防血栓需求從多個方面動手,包括積極運動、合理飲食、放鬆心情、戒菸限酒和定期檢查。只要長期堅持這些安康管理行為,才能夠有效預防血栓的組成,堅持身體安康。

以為是假人! 兒騎電瓶車重傷昏迷,單親媽媽百日守護引淚目,網友看清「1現狀」無奈發聲:別執迷不悟了

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裡,母愛的力量總是令人動容。一位母親,面對兒子因騎電動車意外受傷昏迷的困境,她選擇了堅強和堅持。195天的日夜守護,她的眼淚、笑容和努力,都化為了對兒子康復的渴望和祈禱。

這位母親的兒子在一次不幸的事故中受到了嚴重的腦損傷,導致昏迷不醒。面對高昂的醫療費用和兒子渺茫的康復希望,她沒有放棄。每天24小時的守護,她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,希望兒子能夠早日醒來。她的故事在社群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,許多網友被她的堅持和母愛所感動。

在這段艱難的旅程中,這位母親也遇到了許多好心人的幫助。有人送來了食物,有人提供了衣物,還有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。這些來自陌生人的溫暖,讓她在絕望中看到了希望的光芒。

隨著天氣的變熱,她開始為兒子的衣物發愁。由於兒子的衣物都是冬天的厚衣服,她希望能得到一些適合夏天的睡衣。在社群上,她發出了求助信息,希望能有好心人能捐贈一些適合她兒子穿的衣物。

隨著網的傳播,不少網友注意到了這對母子,各種各樣的言論隨之而來:

「神魂已散,典型的腦死亡,不建議治療。為什麼?因為我第一眼看他的時候,就覺得很像蠟像或者干尸,沒有該有的人氣。這叫不成相。他的五官已經模糊了,而且是那種失去特徵的模糊。這種神態我只在醫學標本裡見過……我知道你們都會咬牙切齒的罵我,心頭劇痛。但我還是覺得,你們應該認清現實。他其實早就死了……我覺得他這樣子並不開心。真的。」

「他只是神經元出現了損傷,就像電路線路中斷,依靠自我修復能力,慢慢就會像嬰兒一般長出正常的脈絡,恢復正常的功能,堅持就是勝利。」

「有需要冬天的外套嗎?我兒子差不多180+,他長胖了不少,有些衣服穿不上了」

這個故事,不僅是關於一個母親的堅持和愛,更是關於社會的溫暖和人性的光輝。在這個看似冷漠的世界裡,仍有許多人愿意伸出援手,給予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以幫助和希望。

這位母親的故事提醒我們,無論生活給予我們多少挑戰,只要有愛,就有希望。同時,它也呼籲社會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。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,讓我們記住,人間自有真情在,愛心能夠創造奇跡。

動刀3小時!67歲李艷秋「突公開病況」:只能靠助行器走 宣布「人生下半場變了」改做1事

許久未露面的資深媒體人李艷秋,相信大家對她依然印象深刻。她曾活躍於老三台時代,是華視知名的記者與主播,以清晰的口條和甜美的笑容,深受觀眾喜愛,並因主持《莒光園地》一炮而紅。近年來,她與丈夫李濤逐漸淡出螢光幕,轉而透過社群平台關注社會時事。日前她難得曬出近照,畫面中竟出現助行器的身影,顯示健康狀況出現警訊。這段經歷也讓她有了新的體悟,進而宣布展開人生下半場的新計畫。

圖/翻攝自 中時新聞網

根據《三立新聞》報導,67歲的前主播李艷秋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了一系列照片。畫面中,她一身酷帥打扮,背著吉他、戴著墨鏡,宛如變身為一位自信的街頭女子。然而,仔細一看,卻發現她雙手拄著助行器,艱難地走在台北的街頭。面對身體的變化,李艷秋坦言,由於體質與衰老的影響,除了六年前接受過右髖手術後,最近她的左髖也出現了問題。經過檢查,醫生診斷她患有「左髖關節緣外傷性軟骨破裂合併髖臼關節壓迫症候群及關節炎」。

圖/翻攝自 李艷秋的新聞夜總會 臉書

醫生知道李艷秋有運動的習慣,但考量到她的身體狀況,告訴她骨刺在股骨上的屋頂會越來越高,且不會自行消失。醫生也診斷她未來將無法再跑長距離,甚至重訓或走路也需要小心,走到一半可能得停下來做些舒緩,敲敲打打。聽完這些,李艷秋決心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。於是,她選擇進行了三個多小時的微創手術,清除骨刺,並用兩根錨釘縫合破裂的部位。手術後,她在第二天便順利出院。

圖/翻攝自 李艷秋的新聞夜總會 臉書

術後,李艷秋忍不住自嘲道:「算算腿上的錨釘,右四左二,已經有半個機器人的FU(感覺)。」不過這次,她沒有像上次手術後一周就急著回健身房,也不再像上次那樣撐著拐杖去歐洲旅行。這一次,她乖乖等待拆線,乖乖使用助行器,這段難得的靜心療養時光,讓她的思緒也隨之清晰起來。她忽然頓悟:「人生進入下半場,不能總糾結在我無力改變的人和事上!」她開始反思,自己是否有那些若不實現將來會後悔的夢想。於是,她決定開始學吉他,揹上吉他走上了新的學習之路。

圖/翻攝自 李艷秋的新聞夜總會 臉書

李艷秋坦言,自己期盼的人生不僅充滿喧囂的政治,還應該有沁人心脾的音樂。她宣布了自己人生下半場的新夢想,並幽默地說:「大巨蛋,我來了!」聽起來像是隨口開的玩笑話,但她依然鼓勵大家勇敢追求夢想:「任何年紀都有做夢的權利,是夢想還是妄想,試了才知道。」同時,她也提醒大家,身體有任何不適千萬別拖延,並且相信台灣的醫療水準和醫術都非常優秀。

祝她早日康復,也相信她的夢想定會實現!

快訊/黑熊喪命!巡邏員開槍瞬間畫面流出,網友揪關鍵:根本沒必要開槍

花蓮卓溪鄉中正部落自本月11日起,一隻配戴研究用發報器的台灣黑熊頻繁出沒,數度闖入雞舍,咬死十多隻家禽,甚至咬死雞舍飼養的狗,讓部落居民驚恐不安。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、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與部落巡守隊連日來持續輪班巡邏。昨晚約9點多,巡邏人員目擊黑熊正在攻擊一隻狗,情況緊急之下開槍射擊,擊中黑熊後立刻通報林保署。黑熊被送醫治療,但傷勢嚴重無法恢復,最終只能以麻醉方式人道處置。

根據部落巡守人員轉述,開槍的當事人在昨晚9點多聽見沈姓住戶附近傳來狗的慘叫聲,循聲前往查看,發現黑熊正出現在雞寮旁,並正在撕咬一隻黑狗。由於當時與黑熊之間僅隔著一條水溝,距離非常近,當事人情急之下立刻開槍,隨後主動通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。

部落族人指出,台灣黑熊對布農族而言是朋友與山林的夥伴,開槍傷害黑熊已觸犯部落禁忌。因此,族人預計於今日下午舉行祭拜除穢的儀式。

「村辦公處報告,黑熊已經被捕捉了!」卓溪村長黃品綸今早宣布黑熊已被捕的消息。他表示,這幾天黑熊頻繁出沒中正部落,造成村民驚慌與不安,對此他向村民致歉,並呼籲大家若上山務農或活動時務必提高警覺,若再次遇見黑熊,應立即通報玉里工作站處理。

對此,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說明,自昨日起正式啟動捕熊行動,並與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、部落巡守隊協調,強化夜間巡邏密度。根據通報,21日晚間9點40分左右,巡視人員在中正部落沈姓農民的工寮區巡查陷阱時,目擊黑熊正在雞舍附近咬食鵝,並攻擊另一隻狗。人員試圖喝斥驅離,未料黑熊非但未退,還轉身作勢攻擊巡邏隊員,情況危急,巡守人員因此開槍射擊。

接獲通報後,受傷的黑熊在凌晨送往台東野灣動物醫院接受治療。經獸醫檢查發現,黑熊脊椎多處骨折,導致下半身癱瘓,並出現嚴重氣胸、肺部塌陷、大量出血及呼吸困難。獸醫研判傷勢過於嚴重,無法康復,為減輕其痛苦,最終決定以深度麻醉方式進行人道處置。黑熊遺體後續將送至農業部獸醫研究所,進行完整的病理解剖。

近日卓溪鄉中正部落陸續傳出台灣黑熊入侵雞舍、咬食家禽,已有4至5隻狗遭黑熊攻擊,20日傍晚更有居民目擊黑熊現身農田,距離民宅僅約50公尺,讓居民憂心忡忡。為此,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21日上午召開緊急協調會,決定委託專家協助捕熊,並於部落設置4處鐵桶式誘捕籠與安全套索。同日下午,卓溪鄉公所也召開「黑熊滋擾應變會議」,與地方議員、村長、花蓮縣政府農業處、卓溪消防分隊、玉里警分局、玉管處巡山員及林保署花蓮分署等單位共同商討緊急應對措施。

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表示,近日頻繁侵入卓溪鄉中正部落,掠食雞隻與狗的台灣黑熊,經查為4年前由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學者研究並進行野放、編號為YNP-BB02的個體。由於BB02已出現習慣性攻擊犬隻的行為,且行為異常激進,考量民眾與巡守人員安全,林保署已於上週指示玉里工作站的夜間巡邏人員攜帶獵槍,以備面臨緊急情況時能優先保護自身安全。

花蓮分署長黃群策指出,花蓮分署自2020年起與野聲公司合作,展開黑熊監測計畫,透過紅外線自動相機與4G監控設備進行長期追蹤,監測顯示卓溪周邊黑熊活動頻繁,累計拍攝到76次影像,辨識出至少23隻不同個體。為了加強人熊共存的安全防範,除了在部落住家加裝感應式燈具外,也提供「防熊物品包」,內含驅熊用的大龍炮、汽笛喇叭及熊鈴等工具,同時持續向部落居民宣導,請大家妥善收放可能吸引黑熊的物品,降低人熊衝突風險。